<pre id="g3950"></pre>
                <ol id="g3950"><dfn id="g3950"></dfn></ol>
                    <tr id="g3950"><blockquote id="g3950"></blockquote></tr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五龍能級”培養體系的“雙師型”教師隊伍建設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3-05-29 15:02 來源:三峽宜昌網  編輯:肖雯瑤  審核:金睿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、案例背景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作出重要指示、批示。黨和國家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法規、文件,其中對職業教育“雙師型”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。由此可見,建設高素質“雙師型”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陽市職教中心是一所縣級農村中職學校。近年來,學校采取措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,教師整體素質逐步提高,有力推動了學校改革與發展。但是在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存在著下列問題:一是教師隊伍建設結構性不盡合理;二是教師隊伍培養機制,缺乏針對性、連貫性,培養效果低效;三是教師個人成長與團隊整體發展目標存在差異性。如何破解這些難題?學校經過卓越績效管理、示范學校和“雙優”學校建設,逐步探索出基于“五龍能級”培養體系的職業教育“雙師型”教師隊伍建設的新路子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、主要做法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一)“五龍”為引,創新“雙師型”教師培養體系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學校以《易經》乾卦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”為隱喻,以龍喻人,將教師專業發展與由“潛”而“見”、由“躍”而“飛”的人生成長過程相融合,并對發展中的困厄與方向進行警示和指導,創造性提出并形成教師“五龍能級”培養體系。每3-5年為一階段,從“能、級”兩個維度規劃教師個人職業發展目標,梯度實現“潛龍、見龍、惕龍、躍龍、飛龍”能級提升。一名教師職業生涯中,從教1-3年,能力處在杏壇新秀、夯基蓄勢階段,屬于“潛龍”級;從教4-6年,能力處在牛刀小試、初露頭角階段,屬于“見龍”級;從教7-9年,能力上升為借鑒反思、初具一格階段,屬于“惕龍”級;從教10-15年,能力上升為治學精技、獨具風格階段,屬于“躍龍”級;從教16-20年后,能力處于能工巧匠、教學名師階段,屬于“飛龍”級。從“潛龍”到“飛龍”能級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榮譽制度(骨干教師、學科帶頭人、名師)、“雙師型”教師級別(初級、中級、高級)正好一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1 教師“五龍能級”發展示意圖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二)“雙鏈”為根,優化“雙師型”教師成長策略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依據學?!督處熽犖榻ㄔO規劃》《名師工作室及教學創新團隊建設規劃》,教師科學定位,制定《教師個人職業生涯規劃》《教師個人三年發展規劃》《教師個人學年(學期)工作計劃》,形成與團隊、學校發展相統一的個人發展“目標鏈”。依據《教師專業標準》,制定學校標準,從師德師風、專業知識、專業能力、專業業績、綜合成長5個維度提出教師發展31個要素、48項質控點指標,構成促進教師專業規范發展的“標準鏈”。通過“兩鏈”打造“雙師型”教師“五龍能級”成長策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學診改平臺把“兩鏈”關鍵要素轉換成可評可測的具體指標,教師通過平臺進行SWOT分析、精準定位、細化目標、時時監測;學校通過優化機制、完善制度、提供舞臺、強化激勵,每年開展一次教師“五龍能級”認定,教師個人申請,部門績效評價,教學指導委員會評審,動態認定,可上可下,旨在增強教師自主發展能力,推動教師自我奮斗和自我實現,達成個人成長與學校發展高度契合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2教師“五龍能級”發展診改平臺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三)“三子”為基,完善“雙師型”教師培養機制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是“搭臺子”。通過“引、培、賽”為教師能級發展賦能。主動適應職業教育發展趨勢,聚焦改革創新重點,用好“國、省、市、校”四級培訓計劃,分層培訓,加強培訓成果運用;通過“潛·見”培養工程、合道大講堂、最美教師評選等系列活動展示教師身邊一批先進群體,發揮帶頭作用;二是“找路子”。分析教師及團隊發展瓶頸和需求,“走出去、請進來”,深入企(行)業一線和院校,學習新技術、新工藝、新規范,將典型生產案例及時納入教學內容。聘請職教專家,更新教學理念、拓寬育人思維、提升專業能力。三是“給位子”。學校提供干事創業的工作平臺,讓能者有其位,推動崗位成才,促進自我培育、自我創新。建設名師(名班主任)工作室、教師創新團隊,營造“凝心聚力、競爭合作”的教師文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四)“四改”為要,打通“雙師型”教師發展路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堅持“崗課賽證融通”綜合育人機制,促進“三教”改革,突出做好“四改”。一是改革課程體系,從技術崗位復合型人才需求出發,以典型工作項目為載體,與企(行)業重構課程,構建相互認證、共同成長的課程體系;二是改變教材形式,制定課證融通方案,開展1+X證書試點,探索開發活頁式或工作手冊式教材,制定專業核心技能手冊。三是改進“課堂革命”,全面推廣“學(做)案四段式”課堂教學模式,構建以合作探究為核心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,運用信息化技術和教學資源庫,創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智慧課堂。四是賽教互促互改,做好大賽成果轉化,以賽促教、以賽促學、以賽促改,“崗課賽證融通”促進教師觀念轉變,為教師“五龍能級”發展明確指引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五)“三隊”為旗,引領“雙師型”教師發展創新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“雙師型”教師培養為目標,多措并舉,整體推進,重點抓好“三隊”建設。一是實行師徒小隊,站穩崗位。為“潛龍”教師安排德育和教學雙導師,幫助其迅速轉換角色、認同身份、提升能力。二是“躍龍”“見龍”為主組建一主多副大賽教練團隊,梯隊培養教學能手、金牌教練。三是創建“創新團隊”,樹旗引領。目前有省級名師工作室1個,5個市級和5個校級教學創新團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、實施成效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一)師資結構優化,激發內生動力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學?,F有專任教師195人中,被宜昌市教育局認定的“雙師型”教師86人,占專業課教師的78%。通過“五龍能級”認定與激勵,教師短期和長期自我定位清晰,目標明確,有為者有位讓教師內生動力不斷激發,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。數學老師張治鈺因師資結構調整轉行到計算機專業,她主動參加各級培訓,并自費進企業研修,獲得高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,2018、2019年指導學生分別參加國賽動漫制作、VR項目均獲二等獎,是首個“飛龍”級別的“雙師型”教師,現為“湖北省職業教育技能名師工作室”主持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二)教師團隊引領,激增干事合力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充分發揮各級名師工作室和教師創新團隊示范引領作用,各能級教師迅速成長為教學骨干、學科帶頭人、名師。近五年,5項國家級、6項省級課題結題并獲獎;教學成果《以合作探究為核心的“四段式”中職課堂模式創新與實踐》被湖北省教育廳推薦參加國家教學成果獎評選;6門宜昌市級在線精品課程上線;全國、全省職業院校教師教學(班主任)能力大賽獲獎教師達31人,省級團體一等獎10個,位居全省榜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3 教師教學能力(班主任)大賽獲獎情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三)人才培養多元,激活辦學效力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五年,技能大賽、技能高考“兩張名片”越擦越亮。2018、2019年省賽金牌總數位居湖北省第二;市賽金牌總數連續5年中職學校第一;技能高考本科上線率居湖北省前列;3名學生榮獲全國“最美中職生”稱號,15名學生獲得“國家獎學金”,學生逐步實現“發展有空間、就業有優勢、升學有通道”。宜昌市職教室發布2020-2022年全市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綜合評分中,我校以領先第二名10余分位居榜首,榮獲“宜昌市第二屆教育質量獎”“宜昌市職業教育教科研先進集體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、問題與建議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雙師型”教師認定、評價、考核機制不健全。需加緊出臺國家、省級“雙師型”教師認定、評價、考核辦法,從制度層面加強“雙師型”教師隊伍建設與管理。教師個人職業生涯成長與團隊整體發展目標契合度不高。按照“五龍能級”體系,精細化設計個人職業發展規劃,打通發展的上升通道,讓教師看到職業生涯的希望;同時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,尊重每位教師的話語權,廣泛聽取教師對學校管理及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和建議,落實各項政策、待遇。“雙師型”教師創新團隊“培、育、用”工程打造不夠。將此工程列為“一把手”工程,加強組織管理,經費保障;整合校內外人才資源,選聘企業高級技術人員或能工巧匠,組建校企合作、專兼結合的"雙師型"團隊,培植團隊創新文化,提升團隊創新能力。(當陽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 劉沛 張浩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熱點專題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产真实乱XXXⅩ视频,亚洲中文字幕乱码资源,中文字幕亚洲乱码,青青青在线香蕉免费国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pre id="g3950"></pre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ol id="g3950"><dfn id="g3950"></dfn></ol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tr id="g3950"><blockquote id="g3950"></blockquote></tr>